顯示包含「港孩」標籤的文章。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包含「港孩」標籤的文章。顯示所有文章

2015年2月9日

港媽點解要仔女軍訓?

港喱始終不懂「國情」,以為吮舐強國概念就是押對了寶,殊不知卻和「國情」唱反調。強國人死命「勾結外國勢力」,香港人就寧棄世界,也要北望神州;強國人急著學英語,香港就以「母語教學」為幌子摧毀了一代人的英語底子,順手推行「普教中」;在強國質疑學生軍訓制度時,香港反而大力推廣「軍事夏令營」,以至今期最紅的「香港青少年軍」[1]

現在中國的高中和大學新生必須參與軍訓,雖然早在1955年的《兵役法》為軍訓提供依據,但其實在六四屠城之前,學生並非必須軍訓,故中國作家十年砍柴稱1989年為「軍訓元年」,以後幾乎所有大專學生都必須參加為期最少一個月以上的軍訓。北京大學學生身為八九民運中堅,甚至要軍訓一年,雖然一年軍訓的規定只維持了幾年,但軍訓馴養學生的用意已經章章明甚,難怪畫家陳丹青在微博寫說:「學生軍訓已經沒有任何用途。那是教人如何當奴隸的教育,應該只在極權國家、比如朝鮮存在。我們是想培養健康、獨立、自由思維的民眾,還是一群聽話的機器?」


當然,也有奴才急著撲出來說這是「個別例子」,又說現在的後生仔唔捱得苦,中國又多父母溺愛獨生子女,軍訓能夠培養他們的紀律和團隊精神云云。聽著就覺得耳熟,這不正是很多港媽送子女入軍營的理由嗎?

「香港青少年軍事夏令營」和「香港大學生軍事生活體驗營」皆為免費,我相信沒有多少港媽會因為陳佐洱的「毒豆補腦論」而主張子女接受軍訓,為了「訓練子女紀律」和貪小便宜才是主因,至於大學生,或許也有些見解獨特的人說「遲些出來工作一定比讀書辛苦,參加這次體驗營後,就會覺得輕鬆得多,遲些我一定很捱得,不會這麼容易就跌倒。

其實不只家長,近年也有很多校長強迫學生參加「紀律訓練營」,哈薯程度當然不及軍訓,但跑圈、立正、體能訓練自然少不得,可是不論是軍訓還是紀律訓練營,折磨你的肉體只是手段,要改造一個人令他「有紀律」,重點是踐踏他的自我價值。

訓練營的例牌菜就是因為雞毛蒜皮的事狠狠地責罰學生跑圈掌上壓,比如比賽輸了啊、沒有人主動出來做代表啊之類,總之實有位比佢入,而且人人有份為不落空。它灌輸的「團體精神」建基於集體主義,在營地裡不服從就是壞份子,多口仔、串嘴、特立獨行的定必成為整治對象,透過責罵、「體能訓練」、群眾壓力削去他們的菱角,旨在改造他們成服從權威的好學生。

可是單單責罰仍然不夠,這類訓練營的另一主打項目,就是令學生「自我懺悔」,亦是最難頂的部份,在煽情音樂的渲染下,身心俱疲的學生要思考自己有咩對唔住父母、對唔住老師、對唔住呢個世界,然後哭成一團,更甚者甚至跪在老師身邊喊苦喊忽,同你講要改過自新,唔講以為佢殺左人。

很多家長深信這些訓練營可以令子女更Tough,因為大家都知入到去就是受苦,可是很遺憾,即使出獄,啊,不,是出營後他們再積極刻苦,也不過三分鐘熱度,過多幾日又打回原形。一眾家長竟然想用一個Camp改掉子女十多年的陋習,也未免太貪心了吧?

環境可以改造一個人,所以港媽最喜歡用大陸小孩作比較,數落港孩不及他們刻苦耐勞,可是當你十幾年來都叫工人姐姐幫他打點一切,他只需要做到十項全能,專心學好英語、普通話、鋼琴、畫畫、跳舞etc,透過這種方式養育成長的小孩不懂吃苦,倒沒什麼好奇怪。


[1]早在香港青少年軍成立以前,香港青少年軍事夏令營和香港大學生軍事生活體驗營分別在2005年及2011年成立,前者針對中學生,2005年首屆只有100名中三及中四學生參與,到了2014年名額已增至共260名;後者則為大學生而設,名額由2011100名增加至2014年的150名。
港喱始終不懂「國情」,以為吮舐強國概念就是押對 了寶,殊不知卻和「國情」唱反調。強國人死命「勾結外國勢力」,香港人就寧棄世界,也要北望神州;強國人急著學英語,香港就以「母語教學」為幌子摧毀了一 代人的英語底子,順手推行「普教中」;在強國質疑學生軍訓制度時,香港反而大力推廣「軍事夏令營」,以至今期最紅的「香港青少年軍」。 現在中國的高中和大學新生必須參與軍訓,雖然早在1955年的《兵役法》為軍訓提供依據,但其實在六四屠城之前,學生並非必須軍訓,故中國作家十年砍柴稱 1989年為「軍訓元年」,以後幾乎所有大專學生都必須參加為期最少一個月以上的軍訓。北京大學學生身為八九民運中堅,甚至要軍訓一年,雖然一年軍訓的規 定只維持了幾年,但軍訓馴養學生的用意已經章章明甚,難怪畫家陳丹青在微博寫說:「學生軍訓已經沒有任何用途。那是教人如何當奴隸的教育,應該只在極權國 家、比如朝鮮存在。我們是想培養健康、獨立、自由思維的民眾,還是一群聽話的機器?」 中國人開始質疑學生軍訓的作用,尤其是近年不時傳出教官體罰毆打學生的新聞,單單在2014年就有數宗醜聞:湖南在中學生軍訓時,教官毆打師生,造成42 人受傷,其中一名教師重傷;同年遼寧省一位高中女生軍訓期間被老師訓斥沒站好軍姿,當晚跳樓自殺;西安的一個男生在訓練中暈倒,在送往醫院途中死亡。 當然,也有奴才急著撲出來說這是「個別例子」,又說現在的後生仔唔捱得苦,中國又多父母溺愛獨生子女,軍訓能夠培養他們的紀律和團隊精神云云。聽著就覺得 耳熟,這不正是很多港媽送子女入軍營的理由嗎? 「香港青少年軍事夏令營」和「香港大學生軍事生活體驗營」皆為免費,我相信沒有多少港媽會因為陳佐洱的「毒豆補腦論」而主張子女接受軍訓,為了「訓練子女 紀律」和貪小便宜才是主因,至於大學生,或許也有些見解獨特的人說「遲些出來工作一定比讀書辛苦,參加這次體驗營後,就會覺得輕鬆得多,遲些我一定很捱 得,不會這麼容易就跌倒。」 其實不只家長,近年也有很多校長強迫學生參加「紀律訓練營」,「哈薯」(harsh,嚴苛)程度當然不及軍訓,但跑圈、立正、體能訓練自然少不得,可是不 論是軍訓還是紀律訓練營,折磨你的肉體只是手段,要改造一個人令他「有紀律」,重點是踐踏他的自我價值。 訓練營的例牌菜,就是因為雞毛蒜皮的事狠狠地責罰學生跑圈掌上壓,比如比賽輸了啊、沒有人主動出來做代表啊之類,總之實有位比佢入,而且人人有份永不落 空。它灌輸的「團體精神」建基於集體主義,在營地裡不服從就是壞份子,多口仔、串嘴、特立獨行的定必成為整治對象,透過責罵、「體能訓練」、群眾壓力削去 他們的菱角,旨在改造他們成服從權威的好學生。 可是單單責罰仍然不夠,這類訓練營的另一主打項目,就是令學生「自我懺悔」,亦是最難頂的部份,在煽情音樂的渲染下,身心俱疲的學生要思考自己有咩對唔住 父母、對唔住老師、對唔住呢個世界,然後哭成一團,更甚者甚至跪在老師身邊喊苦喊忽,同你講要改過自新,唔講以為佢殺左人。 很多家長深信這些訓練營可以令子女更Tough(堅強),因為大家都知入到去就是受苦,可是很遺憾,即使出獄,啊,不,是出營後他們再積極刻苦,也不過三 分鐘熱度,過多幾日又打回原形。一眾家長竟然想用一個Camp改掉子女十多年的陋習,也未免太貪心了吧? 環境可以改造一個人,所以港媽最喜歡用大陸小孩作比較,數落港孩不及他們刻苦耐勞,可是當你十幾年來都叫工人姐姐幫他打點一切,他只需要做到十項全能,專 心學好英語、普通話、鋼琴、畫畫、跳舞etc,透過這種方式養育成長的小孩不懂吃苦,倒沒什麼好奇怪。

- 熱血時報網站連結 http://www.passiontimes.hk/article/01-26-2015/20786
- Copyright © 2015

2013年12月12日

港孩的絕種,港喱的成長

眼前的K2小孩自豪地說:「Daddy答應我如果入了男拔,他就給我一萬元!可以買iPad!」在這個K2也要補習的世道,不足5歲的人仔比打工仔忙已經不是新聞。奶聲奶氣的他疲態盡露,可是又因為Apple給生生的救活過來,那一刻我看到的不是一個港孩,而是身高不夠1的港喱,生活充斥奢侈品,人生卻很貧乏。

早前有小六女生因為不堪學業壓力而跳樓,先別急著抽水指責港孩抗逆力低bla bla bla,港孩其實不算嬌貴,他們和我們一樣,都要費盡力氣生活,香港的父母遺傳了自己老闆的基因,自己被榨取每一分精力,然後就去榨取孩子每一分閒暇,所以別眼紅港孩iPhone電玩一樣不缺,那可是有血有汗的「人工」。港孩的問題不在於父母的寵溺,因為再疼愛自己孩子的港爸港媽,也毫不猶豫扼殺港孩的童年。香港人的工作時間遠超國際勞工組織建議的每週40小時,港孩的情況也好不了多少,他們不懂得自理和自重,因為知道「腦力勞動」過後可以買起別人的服侍和尊嚴。

內田樹在《下流志向》這樣分析日本年輕人學歷低下問題:「從前孩子的身份建構從勞動開始,幫手做家務就會得到讚賞,可是現在的孩子的記憶卻從在便利店購物開始,換句話說,他們對世界的認識是由『消費者』的身份開始的。幼小的學童不能理解教育這種「商品」的價值,所以拒絕付出,正如精明的消費者不肯購買沒有價值的貨品。」

如果套用內田的理論,港孩理應和上一代的「獅子山下」香港人一樣刻苦耐勞啊,因為香港父母用成人的標準養育孩子,港孩用忙碌的生活換來優厚物質,他們的身份建構不也是「從勞動開始」嗎?可是從前給予的是讚賞,現在給予的卻是白花花的銀子,港孩的世界和成人世界沒有太大分別,所以造就了港孩的老積、市儈和浮躁。如果說兒童的定義是不必承擔成人世界的要求和責任,那麼可以說「港孩」已經是瀕臨絕種的生物。

現代的兒童概念其實存在還不到400年的歷史,中世紀的童年在7歲就結束了,因為兒童在7歲就能駕馭語言,在印刷術盛行以前,7歲兒童能夠明白和回應成人所能說的一切。然而,印刷創造了一個新的成年定義,成年人是指有閱讀能力的人,兒童是指沒有閱讀能力的人。成年要努力才能掙回來,未成年的人必須通過學習識字,進入印刷排版的世界,才能成為成人。所以盧梭 (JEAN- JACQUES ROUSSEAU) 說:「閱讀是童年的禍害。」因為書本創造了成年,閱讀使人進入抽象知識的世界,分化了能夠閱讀和不能閱讀的人。


我們譏笑香港的幼稚園中學化 (竟然要補習),大學小學化 (竟然有家長會),可是香港的成人又何嘗有成人的樣子呢?香港人能夠閱讀,但卻甘心當個識字文盲 (educated illiterate),不看書也不思考。健全的成人應當也是個成熟的公民,有能力了解較深奧和抽象的事物,可放諸香港,會臉不紅耳不赤地高呼「我不懂政治」的卻不是少數,他們的思維和一個會認字的孩童其實沒兩樣。


另外,成年人和兒童之間的區別,在於成人擁有兒童「不宜知道」的訊息,社會對性與死亡等等的忌諱都是不讓兒童知道的秘密,可是因為電視與互聯網的興起,兒童再也不難接觸這些「秘密」。相反,香港的成人卻活得愈來愈藏藏掖掖。髒話本來是對兒童的秘密,所以我們懲罰說髒話的兒童,但林慧思事件揭示了在香港連成人說髒話都會遭到狠狠的懲罰;香港人最愛看充滿性暗示的八卦雜誌,卻不敢坦然面對性的話題;孩童被屏蔽在和諧統一的世界,所以對於娘娘腔的同學予以殘忍的欺負嘲笑,但香港人即使長大了還是樂此不疲地傷害「非我族類」的同性戀者。

老而不死是為賊,柒而不知是為喱。「港喱」一詞代表香港健全成人的消亡,他們空有健全的腦袋,廿載春秋白讀書,是個擁有高度閱讀能力的稚子,正如港孩儘管精通十八般武藝,懂得dextrorotatoryHalappino[1]的意思,卻不會為普選抗爭,因為「政治很悶」。港孩和港喱同樣流露著smart ass的味道,他們懂得不少,但都停留在skillsinformation的程度,那不是knowledge,更遑論wisdom。香港的兒童和成人再無隔閡,所思所想所說所看亦無差別,不過港孩已經快要絕種,港喱卻在茁壯成長。



2012年8月18日

Teacher’s Pet進化論


「我的同事說我是Boss’s Pet。」某天中學同學聚會,F托腮訴苦,「我覺得我們那所中學的畢業生都是Teacher’s Pet,長大了就成為Boss’s Pet。」

我們的中學是傳統女校,說不上名人輩出,可好歹算是名校,名氣雖大,卻不是量產十優的狀元工廠,那點年復年累積下來的嘹亮名堂,出自「校風」二字。
說白點,就是乖乖的不敢出格,這種學生最討老師歡喜。Teacher’s Pet喜歡討好老師,不是因為勢利,更多時候因為單純,希望被讚賞,赤子之心相信人性本善,毫不掩飾對老師親近。

不過Teacher’s Pet常常都沒有好下場,會成為某些人的眼中釘,因為他們總是看不慣那些寵物,認為這是人格幼稚的緣故才會處處諂媚。其實示好未必是媚,只不過Teacher’s PetBoss’s Pet的共通點都是不會拒絕權威。懂得SAY NO需要GUTSBoss’s Pet明顯是沒有的,但太會SAY NO又會成了「那些八十後」。所以我有些迷惑了,我們這些十年來都沒多大長進的Teacher’s Pet,漸漸進化為Boss’s Pet,這到底是褒是貶?

香港教育基本上都是倒模生產Boss’s Pet,因為愈是「精英」,就愈明白get things done的金科玉律,不要問,只要做,但仍不夠,是要「做好」。誰說八十後都是藝術家性格呢?隨手一撈,我身邊就有一大堆同輩每天都營營役役,硬食Boss的無理要求。所謂的「八十後」其實一向都是偽議題,可是社會總是忽略世代論的粗疏,因為老一輩指責尚未建立話語權的後輩實在暢快。

同理,原來九十後已經投身職場,羽箭石頭紛紛襲來,當然其中真的有不少令人噴飯的絕倒個案,可各位在套用「九十後」世代論前,也該當想想這些孩子的那副德性是誰養出來的?時移勢易,從前的Teacher’s Pet都變種為Parents’ Pet了,但不是指他們都去討好父母,恰恰相反,是父母都把小孩當寵物養,容不得他們受一丁點委屈,用錯誤的方式呵護備至,以為他們是永遠都不懂和不用成長的低智生物,所以才會鬧出母親一起見工的笑話。

世上從來沒有青少年問題,因為有問題的都是父母,他們一天學不會放手,孩子就別想學會當個「正常人」。在此奉勸各位家長,要麼就讓你的孩子有尊嚴地活下去,要麼就做好準備養活他一世,就像對待那可愛但無能的Pet一般。

2011年7月23日

香港孩子無家教誰之過?

《信報》2011年7月21日 占飛

香港人是不是大多只看見別人眼中有刺,卻看不見自己眼中的樑木?

傳媒不時都會報道一些好人好事,但這些不易成為城中話題;可是,出一個巴士阿叔、一個雞巴男,以及最近的小學雞,就登時先網上瘋傳、繼而主流傳媒跟進,滿城都說小學雞。

背後當然大有理由。沒有孩子或不想生孩子的人,固然大感安慰,小學雞正好令他們更加堅信不生孩子的決定十分正確。有孩子的父母更加沾沾自喜,一來慶幸自己的孩子沒變成小學雞;二來證明自己懂得教孩子,倍感自豪。

對小學雞的評論,第一個反應是:此子咁頑劣,皆因沒家教,是父母的錯,過分縱容寵壞了孩子。這個講法,不能說錯,但連短片中的小學雞都懂得罵他爸爸:「你唔識教我。」哪用專家長篇大論、扮晒高深的分析?

較有深度(sophisticated)的左翼評論,則大力批判今天的資本主義社會,工作壓力愈來愈大,雙職父母為了糊口被迫放棄自行教養孩子的天職,把責任交託給外傭,導致孩子變成脫韁野馬,被寵壞了。

昔日出忤逆 今日出小學雞

這 個說法背後有種族歧視之嫌,為什麼外傭一定教不好孩子?為什麼外傭事必會寵壞孩子?許多外傭本身也有孩子,「湊」仔經驗可能比僱主更多,難道她們的孩子就 全是小學雞?回顧過去,五十年代成長的一群,不少由順德媽姐「湊」大,難道都被寵壞?大陸的富二代、小霸王,沒有外傭,其橫蠻跋扈,遠甚於小學雞。

講 到最後,只好歸咎於「冇家教」闖禍。平心而論,今天電台電視、報章雜誌、書本講座,充斥社工及心理學家指導父母如何教仔女、親子應如何相處的訊息,新一輩 比老一輩應該更有見識。老一輩講來講去不外「養不教、父之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頂多是「我常自教兒」這樣的套話(jargon),連溝通、關愛 也不會講,但何以失效(dysfunctional)的家庭及父母好像比以前還要多呢?何以過去頂多出忤逆仔,如今卻出小學雞?

個人力量難以教兒
過 去較少小學雞,不是因為上一代普遍有良好的家教而今天沒有,而是當年社會化(socialization)較今天容易及成功。傳統家教的「家」,不是我們 今天說的家,不是這百多年才出現的、只有父母與孩子兩代的「核心」家庭(nuclear family),而是「大家庭」(extended family)——縱有祖父母三代同堂、橫有姨媽姑姐、叔伯甥侄,乃至同鄉、左鄰右里的街坊,雖然沒有血緣關係,但都互相認識。傳統的行為規範清清楚楚, 大至做人要腳踏實地、不可投機取巧,小至日常生活:坐要直、食不言寢不語、對長輩要必恭必敬……等等都規管。個別名門望族甚至有家規。在體罰仍被容許、合 模壓力龐大的環境下長大的孩子,社會化的程度遠較今天為大,膽敢變小學雞,才叫人嘖嘖稱奇呢!

核心家庭的中產父母缺乏親戚、鄰里及社會支 持,單憑個人力量社會化孩子,當然是逆水行舟,事倍功半。別誤以為父母是上帝,孩子是他們的創造物,只要有良好的規劃,有愛心及關懷,孩子就必可成才,做 個出眾的人。其實,就算是上帝,也無法教好夏娃抗拒誘惑,亞當不耳仔軟,順從女人而犯下彌天大罪。上帝也做不到的,怎可要求中產父母做得到?中產父母怎可 以認為自己可以做得比上帝更好?把孩子賢愚不肖的責任都放在父母肩上,公道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