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0月13日

內地學校教出的都是「好孩子」


步入內地學校的課室,暗灰水泥的牆壁,以腥紅大字烙下「天天發奮向上,做個三好學生[1]」,簡陋斗室裡坐著整整齊齊的五十多個學生,老師進來,起立、朗讀課文、回答問題……大伙兒利落得過份,沒有半點拖沓,積極得令我窒息。

那年我五年級,羅湖邊境還掛著「熱烈慶祝香港回歸祖國」的倒數計時器。聖誕節長假隨母親回鄉,鄉下的表妹帶我到她的學校,老師竟然批准我這個香港學生跟隨他們上課。母親帶笑問道:「大陸的學生怎麼樣?人家個個都是好學生,不像你吧?」我不情願地點了點頭,一整天下來,只覺說不出的厭惡,不是出於妒忌,更多是出自猶有餘悸。小時候說不清,道不明,惟有那份憎惡異常清晰,每當父母指著電視用內地貧苦「好學生」數落自己的不是,都會不自覺緊鎖眉頭,並非他們罵得不對,而是覺得總有那裡不對。

後來終於明白那份嫌惡從何而來,或許我天生反骨,最怕黑白分明地把人分類,因為太像幼兒的執拗,非要將正義與邪惡分辨出來不可,好學生的冠冕如此難得卻又如此廉價。艾力遜提出「人生八階」理論,認為人在不同階段有不同成長任務,411歲需要學會「自主」和「勤業」,所以小學裡的規矩和獎罰都極為rigid,老師總是說一不二,因為小孩需要role model。然而長得大了,還以簡化的世界觀教養學生,到底不利心理發展,易患難於根治的幼稚病。

學校在某程度上就是要馴養孩子,令他們繼承社會規範,然而內地的教育比香港的工廠型教育模式[2]更能閹割學生的菱角。內地老師比香港老師更具權威,卻不是因為他們更有學識,而是因為他們的權威容不得半點忤逆,挑戰權威本身就是死罪,學生和老師的階級分明。到內地交流時,午飯時間到學校飯堂用餐,發現老師與學生是分區坐的,有香港老師表示想和自己的學生一起用餐,內地老師卻投以不可思議的目光,彷彿他們亂了朝綱,壞了規矩。當然,我不是說內地沒有「壞學生」,他們同樣頹廢荒唐,但比起香港,或許內地老師更容易處理,只要無視他們放棄他們就可以了,因為大部份「壞學生」都不會在課堂上公然挑戰權威。

內地的教育環境一邊培養服從權威的氛圍,一邊強化階級觀念和「潛規則」文化。莘莘學子的是非觀涇渭分明,敢越雷池半步的都會遭到標籤,然後被重重的懲罰和孤立,他們乖巧地不挑戰權威,但卻集體對大惡視而不見,「老師節」在送禮的茶葉裡放錢是等閒事,同學因為送了名牌而得到老師關照也是理所當然,堅固的校車只接送父母是老师和公務員的同學也不奇怪[3]……特權階級的權威,誰敢挑戰?

人格幼稚的人縱使覺得世界黑明分明,但從不嫉惡如仇,尤其不敢對抗集體的罪惡。敢於拒絕庸眾的關鍵不是批判思維,而是栽種勇氣的土壤,自小吸收養分方能敢於挑戰權威。


[1] 三好學生即模範生,三好指思想品德好、學習好、身體好。
[2] 香港的教育仍未脫戰後大量生產模式,希望以最少的資源倒模量產「專才」,一方面以嚴苛的淘汰制篩選18%「精英」,集中資源培養他們上大學,另一方面卻以最死板的方式訓練這些精英,無所不用其極地扼殺他們的創意,以為所謂「專才」就是高級技工,只要懂得按規矩辦事,get the job done就萬事大吉。

[3] 深圳龍華中心小學「領導」解釋因為「政府部門像公務員、職員平時都比較忙。」http://www.jguo.cn/article-15451-1.html

1 則留言:

Unknown 說...

國內民眾戾氣太重,非權威式教育不能服眾,我所在的中學,學生打老師的事情經常發生。所以我認為在全民整體素質提高之前還是需要所謂權威式的教育模式的,新加坡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