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2月6日

中策組奪大學研究撥款權 三學者細數政治審批詭計

轉自《信報》2012年12月6日
紀曉風 獨眼香江

中策組奪大學研究撥款權 三學者細數政治審批詭計

正當大眾把目光集中於梁振英的僭建大宅時,其實他也在為其御用智囊不斷僭建職能。
老紀說的是,中央政策組繼早前中策組首席顧問邵善波自爆中策組會為政府諮詢組織招攬人才後,最新發展是中策組連全港大學的公共政策研究的「生殺大權」也包攬,明年起全權審批全港公共政策研究撥款,儼然成為「大學黨委」。

老紀請教過多位學者,無不表示對新安排擔心,既憂心自此本港政策研究走上「結論先行、『研究』搭夠」的不歸路,更怕干擾之手一發不可收拾,以至伸展至不同領域,影響學術自由。

立 法會人事編制委員會昨天討論政府提出開設20多個首長級常額及編制以外職位,當中包括中央政策組建議開設1個相等於首長級薪級第3點(即D3)的非公務員 職位,以及1個首長級丙級政務官編制以外的職位。擬開設的D3職位,就是由高靜芝擔任,負責名為人才招攬,實為類似「中央組織部」的工作。政府向立法會提 交文件,只列出中央政策組的「門面」工作,高靜芝的「人才招攬」工作固然隻字不提,另一項特別任務也未有向立法會交代。

今月初,傳媒揭發中央政策組首席顧問邵善波上月曾致函研究資助局主席錢大康,指由明年起公共政策研究資助計劃,其審批和監察權將收歸中策組,目的名為「為政府政策塑造更強大的理論基礎」。不過,撥款安排改變,卻惹起高等教育界憂心忡忡。

老 紀請教過年輕學者、浸會大學政治與國際關係學系助理教授黃偉國。他指出,香港學術研究撥款來源非常狹窄,主要是由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轄下的研究資助局負 責。而這些撥款又是各學院的重要財政來源之一,大學亦有從中支取撥款。黃偉國坦言,「獲得資助成為(院校)肯定同事學術成就的標準」,所以資助對院校、學 系以至研究及學者來說都是十分重要的,而把公共政策研究撥款審批權撥回中策組,問題有二,一是違反公平、公開及專業的評審標準,「中策組根本難以掌握學者 的研究專長」;其次,是由於中策組運作不透明、不公開,猶如黑箱作業。

根據研資局資料,涉及公共政策研究的撥款主要有「公共政策研究類別」,今年度批出共1200萬元,另一類是「策略性公共政策研究」撥款,今年未批出;而總計上年度,兩項撥款合共約1825萬元,資助共20個研究項目,以人文學科而言,資助規模及金額都絕不算低。
現 時研資局轄下有一名為「公共政策研究/策略性公共政策分組」的小組,主力審批涉及公共政策的研究申請,小組共有六人,主席是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社會工作學院 副教授Julien O. Teitler,成員還有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歷史系教授夏伯嘉(Ronnie Hsia)、伊利諾伊大學厄巴納分校商學院教授陳國器等,位位都是國際級學者,而小組在評審研究資助申請時,也是採用學者評審機制,邀請在相關學科領域獲 公認為專家的本港和海外人士擔任評審員。
反觀中央政策組內一眾全職顧問,何燕飛長期任職投資銀行,高靜芝履歷則長期任職本港公共事業的人事 部門,關永圻長期任職出版界,也算是半個傳媒人;整個中策組就只有邵善波和王卓祺具學者背景。中文大學政治與行政學系副教授馬嶽擔心,把公共政策研究撥款 審批權全移中策組,「吸引學者做政府想見到的研究」,在「結論先行」氛圍下破壞研究中立性,自此研究會配合政策方向,「不在政府政策agenda(議程) 上的研究就會被排除,民間政策創新能力也受影響」。

科技大學社會科學部副教授成名亦認為,新安排帶來的後果非常嚴重。他指出,中策組成員的 學術能力有限,政治傾向卻相當明顯,以組內最具「學術味」的邵善波為例(他是美國康奈爾大學碩士、曾擔任哈佛大學甘迺迪學院商業與政府中心的亞洲項目研究 員及北京清華大學高級訪問學者),也是「左派打手,和梁振英合作無間」,如中策組可審批研究項目,恐怕研究自此淪為政府喉舌,開啟學術研究「非專業化」、 「政治化」的潘朵拉盒子。
另一個危險之處是,先例一開,那中策組日後可用同樣理由,染指其他學術研究項目,影響學術研究的獨立性和學術自由。他更不諱言,若是有此一天,不排除學者為求生存、升職,而投中策組所好;而有良知的學者,則不願再涉足研究,影響他們以研究對社會作正面影響的能力。

事 實上,即使現時由國際知名學者把關,資助政策也見有偏差。任職浸大的黃偉國坦言,以往亦曾有一些好的研究計劃,「唔知咩原因」下只獲「支持」,卻不獲「撥 款」。他又指出,過去有些計劃,只要和內地學者合作,獲撥款也較多,「起碼六位數,逾10萬元」,但他認為,根本看不到中港兩地大學就那些項目有合作必 要,例如研究題目是「香港身份認同」。他又發現,某些本地大學和內地學術機構合作,原因指是香港沒有相關儀器,「但其實未必要用那樣儀器,香港亦有替代 品」。可見若由又紅卻又不專的中策組把關,會出現什麼問題。

中央政策組前全職顧問、本報前總編輯練乙錚上月底曾撰文《中策組推新任務.好嗌 得 V. 好打得》,早已扼要指出中策組的「新任務」下處事原則:第一是「紅」先於「專」,「將來由中策組提拔的公職人選當中,『唱紅打黑』輩逐步增加,殆無疑 問」。第二問題是引發公務員和中策組矛盾,若加入學術研究,不難反映日後出現以學壓官,以學術研究結果,抗衡公務員制訂政策的主導。

練乙錚 在文章尾部說出中策組政治化的惡果,恰恰也是學術研究政治化的毒瘤,「政策研究機構政治化,指的就是『結論行頭,「研究」搭夠』。這明顯是違反科學方法 的。『結論』碰巧正確的話,問題不大;若是錯的,則此『研究』方法無從去錯,只會讓政策更加嚴重地錯下去」。如此看來,中策組管學術的結果之壞,恐怕已寫 在牆上。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