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你有幸不曾在Bottom的學校混過,大概不會明白世界上真的有蠢人,在你口中的蠢人其實只不過是「不聰明」而已。
香港中學按成績分為三個界別,若以舊一輩習慣的五個界別來分類的話,B小姐的學校不過是Band 4,但也足夠令她大開眼界了。她勒令一些中二學生留堂,要教曉他們背熟A至Z,結果花了整整一個月時間,最後無功而還;有一回學生她面前爆粗,她皮笑肉不笑說:「你給我把那四個字翻譯成英文,做到的話就既往不咎。」那個學生好不容易串對了那個F字頭的動詞,但卻將Mother嘗試串為Muther、Moter、Mothor……等等無數個版本。
「無欲乃積壽,有福方讀書。」讀書講求的福氣,不是Tip題目的命中率,而是與文字的緣分,但這種「慧根」卻可能像電池一樣會耗盡,我們身邊充斥太多「小時了了,大未必佳」的例子:小學時儘管因為被迫苦讀而名列前茅,到了中學反而散去一身武功,浮浮沉沉也讀不出個所以然來,無數天才就此殞落。
有人歸咎於香港教育制度的弊病,因為只有18%的精英方能入讀大學。這個遊戲只能無可避免地製造82%的失敗者,少數的勝利者就算心裡明白學歷貶值的尷尬,也難掩竊喜倨傲,反襯大量失敗者的灰頭土臉,畢竟一些人的自信,總得以另一些人的自卑成就。
我們過往挑選勝利者的方式極有效率,但它卻不是極有效的教育制度,而是極有效的淘汰制度。誰受不了背誦與操練的逼迫,就要在重重關卡前敗陣下來,誰能背負各式苛求堅持跑到最後就能勝利。父母都明白弱肉強食的世界要先下手為強,故此向孩童的腦子裡拼命灌下滾燙的知識,用生字與作業逐步灼死求知欲,難怪香港別的沒有,最多就是識字的文盲,對著密密麻麻的文字就要打瞌睡,若你問他們最近一次看完的書籍是什麼,答案很可能是《東週刊》。
政府有見及此,早年提出了「愉快學習」,希望可以保存學生的好奇心,刺激他們「自主學習」,嗚呼,真的功德無量!
香港的學生缺乏好奇心,除了是教育的失敗,也是香港社會的風氣使然。政府口裡說要發展知識型經濟,卻又不肯增加教育經費;父母總是抱怨子女不愛看書,但他們手裡棒著的都是八掛雜誌……此風一日不除,更多的「愉快學習」不過是誤了更多的前程,製造一批又一批只會說「I is a boy」而不肯花功夫打好根基的「未來主人翁」。
傳統的學習模式遭人垢病,以為讀書不能太悶,否則就是荼毒幼童。梁啟超也曾倡導趣味之說,但梁實秋卻說這番話不是對正在讀書求學的年輕人說的,而是對有志研究之士的說教,即使在「高等學府」就讀的大學生也不適用,因為畢業後才是做學問的「開始」。那一般的中學生又如何呢?他說:「讀書是一種紀律,談不到什麼興趣。」對於不同的學科,越是憎惡,越要鑽研。擅於忍耐的人不一定成熟,但成熟的人必定擅於忍耐,然而堅忍的功夫非一朝一夕就能練成,克制自己的欲望如同受訓練苦的能耐,要自小從提筆背誦開始鍛鍊。
Band 1和 Band 3學生太容易分辨,甚至無需安排測驗就能幫他們貼上標籤,並非他們在額頭刻了IQ的數值,而是行為裡各自流露的習氣。失格的學生不能忍受欲望的招徠,抵不住半點延後的滿足,上課睏了就睡、學習悶了就玩手機、寧願遲到都要通霄打機、要付出就放棄……
人天生有賢愚之別,也有人天性更懂得自律,但「愉快學習」的口號卻是包了糖衣的毒藥,令人誤解學習不能帶著半點苦澀,這其實是在剝削孩童學懂受苦的機會,懶散的學生可能即使經歷過讀書「必要之痛」仍然學不會恆久忍耐,甚至變得對學習深惡痛絕,但總比一開始就令他們以為學習是不用付出的好。
很多人羨妒老師的工作輕鬆,因為以前有些老師不過是人肉Book reader,上課時照課本讀一遍,然後叫學生回去死記,考試時也不過搬字過紙。我不反對改革這種浪費光陰的教學模式,但若「愉快學習」標榜的是「無痛學習」,它的罪孽大概不下於我們深惡痛絕的填鴨式教育,只不過後者是虐殺,前者是醉殺。
3 則留言:
失格教師
Couldn't agree more! 沒有愉快教學,何來愉快學習?沒有自主教學,何來自主學習?
Thx for comment!
香港的教育官員總想COPY外國的教育模式,以為「愉快學習」、「自主學習」就能打破香港的困境,卻不知道只要我們仍然用功利主義衡量教育,再多的教改也只會淪為四不象的怪物,只是苦了疲於奔命的老師和學生。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