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2月30日

新跑道要建 舊思維要改

2011年12月30日

《信報》 社評
新跑道要建 舊思維要改

香港機場管理局昨天公布《香港國際機場二○三○規劃大綱》公眾諮詢活動的結果,並向政府建議興建第三條跑道,作為香港國際機場的未來發展方案,同時要求政府贊同機管局就興建第三條跑道開展有關規劃工作,特別是進行法定環境影響評估程序及擬備相關設計細節。

《香港國際機場二○三○規劃大綱》是香港國際機場未來二十年的發展規劃。《大綱》提出了兩個機場發展的方案:其一是維持現有雙跑道系統,其二是擴建成為三跑道系統,供公眾選擇。諮詢結果顯示,港人幾乎一致支持興建第三條跑道,平均八成受訪者支持、同意或非常同意繼續擴建,以及盡早就機場的未來發展作出決定。

香港是亞太區最重要和最繁忙的國際航空樞紐,航空及航運業是本港的重要經濟命脈,更是本港有數的比較優勢。要鞏固香港的國際航空樞紐地位,提高本港航空和航運業的競爭力,避免香港在鄰近地區急速發展下不知不覺間被邊緣化,重蹈貨櫃碼頭領先地位失落的歷史覆轍,加強本港機場的基本設施,擴建第三條跑道,完全有必要。即使公眾意見有所保留,有遠見的特區政府亦要擇善固執,促成其事。

今次機管局的籌備工作做得相當充足,因為汲取過去不少大型基建在公眾諮詢不足的情況下遭受反對阻撓遲遲未能上馬,甚或議而不決,機管局先搞好群眾工作,向公眾和不同持份者詳細諮詢意見,取得共識,才提出具體建議,相信可為未來的實際興建工程掃除不少障礙,加快完成步伐。

不過,興建第三條跑道耗費不菲,估計逾千億港元,而且興建工程經年,對於本港航空和航運業當前面對的困難和隱憂,可能遠水不能救近火,無濟於事。事實上,本港目前的跑道容量已經落後於鄰近的機場,每小時的升降班次只有六十二班,不及廣州、新加坡和北京。跑道擁塞固然限制了航空和航運業的發展,也窒礙了本地航空公司的擴展。但真正的原因其實並非現時基本設施不足,亦不是空域擁塞問題,而完全是人為的人手不足和升降模式墨守成規、一成不變所致。

民航處現時只有一百五十四名前線空管人員提供航管服務,過去一年來人手只加了六人,增幅僅百分之三點八,但過去四年來,赤鱲角國際機場的升降班次,已由二十九萬六千增至三十二萬,增幅高達百分之八,人手不足至為明顯,因而跑道的升降容量沒有得到充分利用。

另一方面,赤鱲角機場現時的升降模式仍然是以往的「單進單出」,進場和離場空域只有單一通道,飛進來的航機只能在北跑道降落,飛出去的航機則只能在南跑道起飛,而不是兩條跑道獨立運作,一如過去的啟德機場,同時用作升降,因而可以倍增香港國際機場的容量。

據知,香港目前擁有先進的航空管制雷達,可用作精密雷達監控(Precision Runway Monitor,PRM),完全可以快速更新資料,讓管制員可以有效地察覺航機些微的航軌偏差,即時發出糾正指令,教飛機準確地維持在航軌上。因此,香港要多開一條通道,針對雙跑道作出相應設計,設置兩條航軌,發展「雙進雙出」的升降模式,配合人手的增加,即時提升本港機場跑道的容量,可說完全不是問題。民航處不作此圖,實不為也,非不能也,原因令人大惑不解。

如果兩條跑道也沒有物盡其用,充分發揮其應有的功能,即使興建了第三條跑道,有關當局管治思維不變,操作模式依樣葫蘆,原地踏步,新設施也會形同虛設,不單浪費公帑,更無助鞏固香港國際航運樞紐的地位。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