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4月25日

吃相難看的珍妮曲奇

http://www.vjmedia.com.hk/articles/2015/04/23/105108

珍妮曲奇餅店因為強國遊客銳減,所以決定「計劃回歸本土,重新吸納香港人生意」,這年頭,打著本土旗號,即使沾不了好處,起碼可以贏到一點掌聲。但為何珍妮曲奇卻逆市而行,惹來圍罵喪插?看倌如果記性不壞,應該會記得當日這間聲稱要回歸本土的商店做得何其難看,網上盛傳他們經常中午落半閘只做強國人和遊客生意,說廣東話的一律回應無貨,「問佢係咪唔做港人生意仲要話係」
還是錢鍾書說得好,他說大凡假充一摏事物,總有兩個動機,一是出於尊敬,二是出於利用。前者如俗物尊敬藝術,則收集古董,附庸風雅。後者如某些混蛋有所企圖,則利用宗教道德,假充正人君子。假充的動機如若出於利用,不論是偽愛國,還是偽本土,都顯得吃相難看,難怪引人訕笑。

商人滑頭無可厚非,不過香港商人自從八、九十年代起,就養成一種特別討厭的嘴臉,因為太易賺錢。

我畢業後在出版社工作,上班第一日我問老板稿子什麼時候deadline,他很錯愕,然後說我們沒有deadline,寫到「差不多」就自己交給排版。這麼出色的管理,怪不得辦公室上下流露著一股頹氣。他平日大概十點踢拖回到公司,lunch由12點吃到3點,聽說他以前曾經在中學教過一年英文(但他的英文真的好、難、聽),儲夠錢便開了這間出版社。我負責的旅遊書,不要說賺錢,break even已經偷笑,當然,公司有其他部門出版教育相關的書藉,應該可以賺到一點錢,但對老板來說,最賺錢的卻是炒股和炒樓,我甚至懷疑這間出版社只是給老板過過癮打發時間。
香港人都小聰明,smartass的那種,我們最常把「效率」掛在嘴邊,簡單而言,就是用最少effort達成目標。炒股、炒樓全民參與,因為一轉手話咁易多過你份糧;人家新加坡到今天工業仍佔GDP的20%,但香港只有1%,因為他們努力將產業升級之時,香港老板忙於將工廠搬到大陸,繼續走舊路,因為廉價的勞動力就在一河之隔,但產業升級卻要投放大量資金精神,為何要冒險?自由行橫行香港之後,很多食肆的價格愈來愈貴,但卻愈來愈難吃,因為他們不用花心思做好本份,不希罕本地人的長期光顧,只要強國遊客肯花錢嘗個新鮮就好。
珍妮曲奇那篇新聞可堪玩味之處,不是他們「回歸本土」,而是他們要重新推出鳥結糖、藍棗糕和杏仁片,它們曾經很好賣,但為何後來卻停產呢?原來只是因為製作功夫繁複,單單做強國人生產都已經應接不暇,不單不用精益求精,連本來熱賣的精品都被硬生生地擠走。

孟子說:「生於憂患,死於安樂。」在這個憂患的時代,老一輩的香港人總是異常礙眼,有些甚至連基本的常識與邏輯都欠奉,就大放厥詞,認為年輕人示威遊行、反水貨賊、反對中國殖民等等是搞事,會影響經濟blah blah blah,卻不為意他們的太平日子過得太久,賺錢機會手到拿來,就連民生與民主都是港英政府白白給予的,大半生活得太愜意,當危機出現了,自然要出醜,就像珍妮曲奇一樣,不死到臨頭都看不清現實,也不嫌轉軚轉得難看,事後依然一副自信滿滿的模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