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2月30日

寒底熱底如何分?

《信報》 2011年12月30日

王家瑜 調和養生
寒底熱底如何分?

普羅大眾都知道,中醫把體質分為熱底和寒底,例如手足經常冰冷者多為寒底,吃煎炸食物後會長暗瘡的,便多數屬熱底體質。不少人會按照體質去調節生活和飲食習慣,希望能紓緩健康問題以及養生。

有趣的是,大部分中醫師也以陽盛、陽虛和陰虛來劃分體質,但只有廣東地區的中醫是把體質分為寒底熱底,並以簡單概念劃分體質,可讓一般市民更易理解,於求診時容易明白醫師解說。不過,儘管只是寒熱之分,但很多人並不清楚自己屬於何種類,甚至誤解自己的體質,結果長期施以不當的調理,熱當寒補,寒當熱醫,無法改善健康問題。

寒底即陽虛,熱底即陽盛或陰虛,相信不少讀者也有所認識;不過這兩種分類只是大分類,未有再細分。根據中華中醫藥學會的《中醫體質分類與判定》,體質可分為平和質、陽虛質、陰虛質、濕熱質、痰濕質、氣虛質、血瘀質、氣鬱質和特稟質,以人的常見症狀、患病傾向以致基本性格和對外界環境的適應力來歸納,而最常見的是陽盛質、陽虛質和陰虛質。香港專業教育學院(柴灣)應用科學系高級講師、註冊中醫師關德祺指出,香港人最常見是熱底體質,以四十歲以上的人士為甚,而特別操勞的年輕人也是此體質,他們通常因為體力、腦力或性生活過勞所導致。另外,晚睡亦會形成熱底,因為夜間屬於養陰時候,但都市人晚睡,凌晨兩三點才肯上床,即使翌晨晚起至早上十時以補足睡眠,但已經錯過養陰時機。至於經常進食煎炸等熱氣食物,少吃水果蔬菜,也會消耗陰元,令體質趨向熱底。

憑特徵辨體質

寒底及熱底體質均有若干特徵(見附表),如有其中一兩項相當明顯的,或擁有某體質的特徵較多,已可確認屬於該類別。不過有些人同時擁有寒熱兩者的特徵,那麼就要取決於何種特徵較為嚴重,例如以生暗瘡與手足冰凍比較,如果後者情況遠較前者嚴重,就以後者的特徵為準。關醫師提醒,體質特徵應該與一般人比較;以精神不振為例,假如活動量與別人一樣,別人仍然精神奕奕,自己很快就無精神,便算是精神不振,不應該單憑自己的感覺來判斷。至於同時擁有兩種體質的多種特徵,即可能是混合體質,是為陰陽兩虛,有衰老的徵兆,更要及早小心保養。

中醫講求望聞問切,在問症、把脈之前察看病人外觀,通常也約略猜到屬於什麼體質。關醫師表示,病人的嘴唇、面部很紅,說話時大聲的,多是熱底;而面青口唇白、說話細聲的人,便應為寒底體質。對醫師而言,觀察男士氣息比較易,因為女士多有化妝遮蓋;不過仍可憑其他身體部分來分辨,例如手掌是紅潤或青白等。當然,醫師不是單純看面色就能肯定病人體質,故要更多資料才可分辨。

究竟體質是先天還是後天而來?關醫師指出,大多數初生嬰兒也沒有體質之分,但陰虛的孕媽媽較易產下陰虛的寶寶,而這些寶寶亦易有濕疹。不過,父母的體質並非必然遺傳給子女,而且體質偏向有程度之分,假如不算嚴重的,可以食療調理來改善。其實一個人在不同階段,也有不同體質問題,成長時期多為「實熱」,較熱氣和好動;青春期則多熱氣情況,易生暗瘡,所以儘管是熱底體質,也會有不同的表現。

熱底也會怕冷

在飲食方面,不同體質有不同的宜忌食物,例如寒底人士應該少食綠豆沙之類的寒涼食物,但假如寒底情況不太嚴重,可吃小半碗,而嚴重的當然一湯匙也不能吃,熱底就能夠多吃點。所以,即使知道自己屬於何種體質,亦須留意體質的程度來調節飲食習慣。在冬天,不同體質的人也有不同的保養方法,寒底體質者怕冷,初冬已覺不舒服,才二十度已經食羊肉煲、胡椒煲暖身,更要開暖爐睡覺。熱底體質者未必需要那麼早保暖,卻不代表不需要,因為他們也會怕凍,只是不如寒底人士那麼怕凍而已。關醫師提醒,不要標籤自己的體質,例如一直以為自己是熱底的,但在冬天竟比別人易覺冷,就要檢討自己是否寒底,亦可能是屬於「上熱下寒」體質,宜尋找醫師幫助作出判斷。

通常人們都關注體質引起的健康問題,卻忽略情緒問題。關醫師表示,很多病人指自己不算過份精神緊張,但他們未必想到頭痛或肚痛可以跟情緒有關,特別是管理級的行政人員,要經常表現堅強一面,更加不肯透露心事。很多時候情緒病患者會否認醫師的診斷,但在質疑之前,應該先了解醫師為何有這判斷,例如醫師指病人情緒緊張,而病人並不認為,那麼病人要先反省自己可有情緒問題而不自知。

求醫應一矢中的 勿兜圈

雖然醫師有專業知識,但病人求醫時如果不了解自身情況,這會增添醫師診症的困難。關醫師強調,病人必須清楚表明求醫的主要目的,而非一股腦兒把所有健康問題講出來,否則就會令醫師摸不清問題所在。因此,病人可先要求醫師解決最急切的問題,如失眠、頭暈等,才再講還有什麼次要問題,讓醫師對病人的情況逐步了解。另外,生活上的細節也要告訴醫師,例如主要是頭痛的病症,也要交代胃口和大便如何,女士亦要把經期情況講出來,令醫師能掌握全面資料,作出斷症。

那麼病人如何知道身體出差錯?關醫師指病人首先要認識自己的狀況,同時要有普通常識,起碼知道什麼才是正常--有些人以為隔日大便亦屬正常,每日只有兩餐亦可;但在中醫角度,每日應該有一次大便、必須吃足三餐,否則已經算是不正常。

撰文:王家瑜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