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報》 2011年6月30日 魯姜「困局盡現 醜態盡顯」
早於今年3月宣布派錢,但大部分人要到明年初才會收到六千大元,特區政府這次創下的行政效率新「紀錄」,絕對令人難明解、超失望和大不滿。同日,房屋署署長栢志高公開聲稱,即使極為樂觀的估計,今天決定重建居屋,最少要等上七年才會有樓落成。
明知此等宣布必會引起市民不滿,但負責執行的技術官員還是硬着頭皮,以「理直氣壯」的態度向市民推介,可見今天的公務員之不易為。
林瑞麟非為個人利益
問責官員必須「政治掛帥」,心口腦可以不一致,但到了專業技術的層次,是非黑白大多有根有據,遇到政治上不易過關的真實答案,主事官員如何清心直說而能顧全大局,的確非高手不易為。
起屋要七年,派錢要一年,予人的感覺是處事者無心、無力,甚至是無想過要做,所以一切都要由零開始,要給自己最大的迴旋空間和免責保障。
這種態度、這份承擔、這類回應,如果公眾還不出聲,只有一個理由,就是哀莫大於心死,不願為此再浪費任何時間。
陳家強對派錢的技術問題應該一無所知;栢志高對起屋的程序和困難只能依書直說,所以他們不能進一步解釋需要那麼長的運作時間的理由。如果他們所言屬實,公眾自然期望為陳家強與栢志高準備發言稿的技術官員出來作詳細交代,好讓大家對議題有明確了解,從而建立共識。
可惜今天特區政府再沒有這種安排,更重大的決策都只由問責官員出來「一言而為天下法」,非到輿論和公眾提出抗議至無法挽回時,仍舊不會進行協商、修訂或撤回,令雙方的對抗性不斷累積,社會自然難得和諧。
撫心自問,最近連串的新政策,就算是政府內部甚至是心戰室高手,有多少人真心信服或接受政府的建議?有多少人支持那些堅持到底的問責同僚?
政府自己當然不去問、不敢做、不想知,中央政策組平日所做的研究,對特首及政府有多少用處沒人能知,但量度問責班子,以至公務員對新政策和同僚表現的認受,卻絕對是「知己知彼」的必行之着。
另一個同樣值得調查求證的課題,是問責班子和整個政府今天的士氣和信心。警隊內部一向有類似調查(只是用詞不同),中央政策組大可將之擴大,令特首對自己團隊的心態和感受有最精準的掌握,不會單靠傳媒或輿論引導。
不過,以今天特區政府的陣勢看,有人意興闌珊,有人志不在此,有人力求上位,更多人只望任期屆滿後,即有出路或財路,如今做的意見調查,絕對未能反映事實,所以就算特首備此胸襟遠見,還得待下屆政府上任後,才有望把意念付諸實行。
林 瑞麟之所以如此落力推銷遞補機制,甚至扮演人肉錄音機之餘,不惜今天打倒昨天的我,在不足一周內倉卒推出修訂方案,有人認為他要接任唐英年出任末期政務司 司長,因為唐唐要辭職正式參選特首。但此說理據不足,若無中央指示,林瑞麟肯定不會出於個人利益而挑起全港不滿;況且林局長即使在憲制改革工作中做得一塌 糊塗,亦不會影響他當政務司司長的機會,因為兩者並無直接關係,而林局長當政務司司長的可靠和能幹程度已獲肯定。
一個給人天天罵、一個連一項較為像樣的政績工程也沒有的政府,理應捱不了多久,但香港人知道中央一天不插手,誰也不會動搖半分;也因為有了這種自覺,今年利用「七一」遊行上街表態的人估計仍然不會多,甚至連主辦者也不感樂觀,即使大家都已感受不滿者的情緒已很高漲。
五十萬人上街奇迹不再
2003 年「七一」創造五十萬人上街的「奇迹」,絕大部分是由董建華「一手造成」的。當時上街的目標只有一個,就是對董建華表達不滿,口號也只有一個,就是要求董 建華下台。董特首成了所有不滿的發洩對象,絕非事出偶然,而是間接反映對中央欽點特首的不滿;中央為了止血,不得不壯士斷臂,要求董先生腳痛請辭,由曾蔭 權冷手執個熱煎堆,難怪他當時喜出望外至邊走回政府總部,邊吹口哨。
今年的「七一」,不會有同一情況出現,上街的訴求仍然是百花齊放,甚或 互相矛盾,曾蔭權不會成為眾矢之的,更不會有人要求他下台(因為一定不會發生);港人不會以此測試中央的反應,眾多訴求亦沒有哪個有太大的迫切性(可以等 待下任特首處理),加上沒有一個群眾完全信服的主催團體和動員組織,所以中央和特區政府應可高枕無憂,警方亦毋須民陣等人的「過分協助」。
特 區高官不惜代價,腦筋急轉彎,派六千元現金是因為曾蔭權須上京述職,但修訂遞補機制為了什麼,港人暫時還未看到,估計必有後着,否則林瑞麟不須為此付出個 人誠信的重大代價。但他不是唯一輸家,支持原來遞補方案的建制派和左派報章也盡失公信力,中央和特區政府日後必會給它們補償,且會很快出手,否則便會讓對 手有機可乘,在未來幾次的選舉中給人舊事重提。
當高官變成有口難言、言不由衷、前言不對後語,一再強調溝通是何其重要、「走進群眾」、「急市民所急、想市民所想」的特區政府,其心戰室縱有三頭六臂,恐怕也無扭轉乾坤之力,只望一天盡快過去,繼續以「打不死」的心情迎接新的一天。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