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月14日

百無一用讀書人

《信報》2012年1月14日

占飛 忽然文化
百無一用讀書人

古今中外的社會都有等級制,讓一些人覺得自己高人一等,滿足他們的虛榮。昔日的標準是:看那人「是」什麼,而非他「有」什麼。在貴族社會,你生而為貴族,社會地位自然高人一等。暴發戶無論如何有錢,不是真正的「藍血」,便永遠都不是,無論你有多大的成就和貢獻,都沒有真正貴族的特權,不會被視為高人一等。

貴族退出歷史舞台後,社會地位不再由出身決定,而由學問、修養與成就決定。在中國,一直以士為尊,有學問或考到功名的讀書人,社會地位往往比富可敵國的商人為高,就算是窮秀才,也較富商巨賈更受尊重。

歐洲在十八至十九世紀亦如是,Intellectual snobbery是判別社會地位的標準。你要有崇高的社會地位,受人尊重,必須說話發音字正腔圓,用語典雅,還會拋拋書包,吟幾句詩,引用名作家的金句,懂得欣賞藝術;就算是消費,也要學懂食物的來源,什麼食物配什麼酒,什麼年份、那裏的酒最好,這些名為「學問」,其實只是資訊,多體驗、多看工具書,自然曉得。但分辨貴、賤,依然看個人「是」什麼,而非他「有」什麼。

炫耀性消費

進入資本主義社會後,「有」什麼取代了「是」什麼。資本家再沒有時間修養自己,附庸風雅,只需韋伯倫(Thorstein Veblen)說的「炫耀性消費」──更正確的應譯為「炫富浪費」──於是,出現了這樣的矛盾現象:真正的貴族、有品味或有學養的人,惟恐不夠低調,以免別人看重他們擁有的名牌,而不是尊重他們本身,反而胸無點墨的暴發戶卻拚命的買名牌。

買名牌以提高社會地位,本身便矛盾。名牌之所以為名牌,皆因物以罕為貴,連表叔表姐都用那名牌時,名牌便失去了其exclusivity帶來的尊貴了。怎麼辦?今天的名牌,為了推銷十多萬元一個的皮包,索性把皮包包裝成藝術品:聘請藝術家設計,用人手製造,每個都獨一無異,還要請名作家撰寫皮包的歷史,甚至誇張的說名牌有本身的美學或哲學。

當然,少不了要請名家設計商店的擺設乃至櫥窗,稱之為藝術,不許一般人拍照。如此,買名牌,不再是買奢侈品(luxury goods),而是買藝術品;奢侈品一旦變成藝術品,便可以賣天文數字的價錢。另一方面,為了滿足「炫富浪費」客,名店無所不用其極。購物變成「經驗」,所謂經驗,不外乎讓顧客盡情享受被抬舉奉承──例如貴客光臨,便把其他顧客拒諸門外;在本來不開店的日子接待貴賓等等。

撰文:占飛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