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7月23日

香港孩子無家教誰之過?

《信報》2011年7月21日 占飛

香港人是不是大多只看見別人眼中有刺,卻看不見自己眼中的樑木?

傳媒不時都會報道一些好人好事,但這些不易成為城中話題;可是,出一個巴士阿叔、一個雞巴男,以及最近的小學雞,就登時先網上瘋傳、繼而主流傳媒跟進,滿城都說小學雞。

背後當然大有理由。沒有孩子或不想生孩子的人,固然大感安慰,小學雞正好令他們更加堅信不生孩子的決定十分正確。有孩子的父母更加沾沾自喜,一來慶幸自己的孩子沒變成小學雞;二來證明自己懂得教孩子,倍感自豪。

對小學雞的評論,第一個反應是:此子咁頑劣,皆因沒家教,是父母的錯,過分縱容寵壞了孩子。這個講法,不能說錯,但連短片中的小學雞都懂得罵他爸爸:「你唔識教我。」哪用專家長篇大論、扮晒高深的分析?

較有深度(sophisticated)的左翼評論,則大力批判今天的資本主義社會,工作壓力愈來愈大,雙職父母為了糊口被迫放棄自行教養孩子的天職,把責任交託給外傭,導致孩子變成脫韁野馬,被寵壞了。

昔日出忤逆 今日出小學雞

這 個說法背後有種族歧視之嫌,為什麼外傭一定教不好孩子?為什麼外傭事必會寵壞孩子?許多外傭本身也有孩子,「湊」仔經驗可能比僱主更多,難道她們的孩子就 全是小學雞?回顧過去,五十年代成長的一群,不少由順德媽姐「湊」大,難道都被寵壞?大陸的富二代、小霸王,沒有外傭,其橫蠻跋扈,遠甚於小學雞。

講 到最後,只好歸咎於「冇家教」闖禍。平心而論,今天電台電視、報章雜誌、書本講座,充斥社工及心理學家指導父母如何教仔女、親子應如何相處的訊息,新一輩 比老一輩應該更有見識。老一輩講來講去不外「養不教、父之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頂多是「我常自教兒」這樣的套話(jargon),連溝通、關愛 也不會講,但何以失效(dysfunctional)的家庭及父母好像比以前還要多呢?何以過去頂多出忤逆仔,如今卻出小學雞?

個人力量難以教兒
過 去較少小學雞,不是因為上一代普遍有良好的家教而今天沒有,而是當年社會化(socialization)較今天容易及成功。傳統家教的「家」,不是我們 今天說的家,不是這百多年才出現的、只有父母與孩子兩代的「核心」家庭(nuclear family),而是「大家庭」(extended family)——縱有祖父母三代同堂、橫有姨媽姑姐、叔伯甥侄,乃至同鄉、左鄰右里的街坊,雖然沒有血緣關係,但都互相認識。傳統的行為規範清清楚楚, 大至做人要腳踏實地、不可投機取巧,小至日常生活:坐要直、食不言寢不語、對長輩要必恭必敬……等等都規管。個別名門望族甚至有家規。在體罰仍被容許、合 模壓力龐大的環境下長大的孩子,社會化的程度遠較今天為大,膽敢變小學雞,才叫人嘖嘖稱奇呢!

核心家庭的中產父母缺乏親戚、鄰里及社會支 持,單憑個人力量社會化孩子,當然是逆水行舟,事倍功半。別誤以為父母是上帝,孩子是他們的創造物,只要有良好的規劃,有愛心及關懷,孩子就必可成才,做 個出眾的人。其實,就算是上帝,也無法教好夏娃抗拒誘惑,亞當不耳仔軟,順從女人而犯下彌天大罪。上帝也做不到的,怎可要求中產父母做得到?中產父母怎可 以認為自己可以做得比上帝更好?把孩子賢愚不肖的責任都放在父母肩上,公道嗎?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