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5月7日

保衞大粵語

《信報》
2010年7月20日
陳雲

保衞大粵語

我是客家人,憂心客家話失傳,但我熱愛粵語。保衞粵語,固可從政治平權、從文化權利去講,但保衞粵語、保育粵語,更應從中文保育來講。
粵 語保存中華雅言,珍如拱璧,即使粵語不是有一億人講(實際數字),只有幾百人講,也要保育,也要在學校傳習,特別是香港的情況,正體字、粵語教中文的優良 傳統,出於政治意外,由英國殖民政府保存下來,更是文化奇迹,香港人固然要珍惜,大陸人也要理解。北方人立場不同,珍惜不珍惜,由得他們,但不要橫加干 預,不准吾人在公共領域和文教機構用粵語。
漢音唐話 文化集成
陳存仁醫師《閱世品人錄—章太炎家書及其他》記 載,劉半農(劉復)倡導白話文,求教於章太炎。章說,白話文不自今日始,《毛詩》就是白話詩,《水滸》、《老殘遊記》,用蘇白寫的《海上花列傳》,也是白 話文。但是你們寫的白話文,是根據什麼言語做標準的。劉半農侃侃而談:「白話文是以國語為標準,國語即是北京話。」章師聽了大笑,問劉:「你知不知道北京 話是什麼話?」劉半農不假思索答說:「是中國明清以來,京城裏人說的話。」章質問:「明朝的話你有什麼考據?」劉半農無言以對。
章以明朝音韻誦讀文天祥《正氣歌》,發音與北京話迥異,說道:「現在的國語,嚴格地說來,含有十分之幾是滿洲人的音韻,好多字音都不是漢人所有。」此話一出,劉半農啞口無言。
廣 東人源自古代越族,在漢唐期間接受中原文化,此後關山障隔,免受胡人沾染,邊陲之地,反留有漢音唐風,德國民俗學稱此為文化孤島(德文 Kulturinsel),猶如今日要親見唐代之淳厚,宋代之雅緻,要參訪日本京都。又因文人雅士來嶺南施教者,多因貶謫,如韓昌黎、蘇東坡、屈大均,故 粵人之文風,最重氣節,常懷整頓中原、匡正天下之心,此洪秀全、康南海、孫中山之義事也。
清末民初,又與西洋接觸,因此廣東話的語音和詞源最為豐富:古代南方民族土語、漢唐中原雅言及西洋翻譯借詞。中文與土語混同千年,修成正果,復加西洋新語,更見活潑。
北 方白話,乃至共產中國推行的普通話,語源是明清江浙官話、蒙古滿洲胡音及蘇俄翻譯文體,只混了幾百年,而且混得蕪雜。「我的車讓他給砸了」(我的車被他毀 了)。這是北京土話,不是通用中文,今日也成了普通話、白話文了。以北方普通話做中國語文典範,乃是近世中國語文之大災難;中共簡體字那一筆混賬,且不說 了。
文書方面,由於粵語語音豐富,聲母二十個,韻母有八十八個(介音三十五個),聲調有九聲(或十聲)。比諸粵語,普通話聲母之數相若,但韻母及聲調少了一半,是故粵語辨義能力大,口語可用單音節詞,不必複音化,文書也隨之簡潔。
北 方話講的眼睛、杯子、馬兒、石頭,粵語口語只說眼、杯、馬、石,文書也寫杯、眼、馬、石,一如古文。語法方面,粵語是保存漢唐語法最多的中國方言,口語 「我去九龍」,粵曲「富過石崇,窮過蒙正」,都是古文語法,如果是寫文雅中文,廣東人勝於北方人,「我去九龍」變成「吾往九龍」,很是方便,北方人要從 「我到九龍去」轉換過來,反而礙事。
粵語雅過普通話
「我返沙田」,變成「吾返沙田」或「吾回沙田」,渾然天成;北方話「我回到沙田去」,要變回古文,迂迴曲折了。北方人堅持用北方話做中文的白話標準,是自知吃虧,自慚形穢,進而改換中文正統,要南方人來遷就,有其私心在也。
共產中國以北方白話為語體文的典範,於是顯得南方粵語「不雅」。廣東人寫「我一生人」,古意盎然,在香港卻被北方來的普通話老師逼迫,要改寫為「我這一輩子」。粵語文言「請勿」不能寫,北方白話「請不要」卻可以;北方土話「甭」,今日也可以入文。
香 港火車的口語公告,也有文化體諒,或文化歧視。粵語是「列車即將開出,請勿靠近車門」,好好的六字文言,普通話卻變成「列車即將離開,請不要靠近車門」。 粵語是「由於前面的列車尚未開出,本班車將稍為延遲,不便之處,敬請原諒」;普通語是「還未開出」,「尚未」本來是漢唐文言,但對住今日中共調教出來的北 方人,講不得「尚未」也。
粵語是「請小心月台空隙」,普通話是「請小心月台的空隙」。北方口語脫離文言久矣,沒了那個「的」字便聽不懂,真 的掉下去,會投訴香港的中文不合規範的。廣東人到了北方,普通話再好,也別說「求之不得」、「歡迎之至」、「有何貴幹」、「唯你是問」與「豈有此理」,這 些唐話,他們聽不懂。
粵語的「今日」、「明日」來自漢文,普通話教中文的北方老師偏要香港學生改寫「今天」、「明天」,好與土語看齊。廣東 人掛在口邊之「唔同」,寫出來是「不同」,北方老師明明懂得的,文書卻要香港學生改寫為「不一樣」。現在街頭聽的、電視廣告講的粵語,竟有「唔一樣」這個 語言怪胎,此乃北方之文化霸權。
為了遷就北方口語,香港政黨社民連的綱領口號,不敢寫貼近粵語口語的「沒有抗爭,何來改變?」,要寫討好北 方蠻語的「沒有抗爭,哪有改變?」。我六十年代在鄉村讀小學的時候,文書要寫「即使」、「即管」、「就算」、「儘管」的,不能寫「哪怕」的;現在普通話學 校的廣東學生,講廣東話,口語也講「哪怕」,不曉得講、也不敢講「即使」了。
「即使」是望文生義的漢字文言,漢末三國已經入文,唐朝的韓 愈、杜甫再世,也看得明白;「哪怕」卻是狗屁不通的胡語土談,莫說是宋朝的蘇東坡,就是明朝的王陽明也不懂的。粵語不能在正統學校的中文堂授課,雅言也淪 為鄙俚。野蠻取代文雅,你說荒唐不荒唐?滿洲以來,就是如此;中共取代滿洲,也是如此。我之所以反共,嚮往自由之外,就是為了保存中華道統。
霸權不要緊,粵語也霸道,在廣東也排擠了客家話、潮州話和苗、瑤、壯、潼、黎等少數民族語,但粵語語音精密,語法簡明,貫通古文,粵語成為廣東、廣西、海南、南洋諸國及美加華埠的通言,此中既無政府權力威逼,也無文教機構倡導,一切自然生成,豈無合理之處?
黃鐘委棄,瓦釜雷鳴
中 國之書面語來自文獻傳承而非來自口語交流,是故中國毋須強求言文統一,全國通用之交流口語仍可沿用普通話,學校則應鼓勵方言教中文,書面語須恢復古雅簡明 之通用中文,使各方言群體公平使用,而非遷就北方口語,否則中文書面語成為胡漢混雜語之載體,不能以文書帶領口語,反而以口語帶壞文書,中國文化必會江河 俱下,中國成為言文鄙俚、舉止無禮之國。
政府取締廣東話於公共空間及中文教學之正當使用,只使粵語淪為私密的部落語,而短話長說、粗鄙不文之北方普通話,反而成為現代中文正統,此黃鐘委棄,瓦釜雷鳴也。
註:保衞粵語事大,快樂抗爭容後再談
文化評論人

5 則留言:

Unknown 說...

陈云的这篇文章多有纰漏。他说的很多自以为很雅的词语,其实也是我们北方的常用语。我的故乡在陕西关中,自建都陕西的西周始,关中方言被称为“雅言”。《诗》载:“商王不风不雅,而雅者放自周。”《论语》记载孔子教子时说:“子所雅言:诗、书、执礼皆雅言也。”《论语骈枝·释雅言》曰:“夫子诵诗、读书、执礼必正言其音。”可见周朝雅言作为国家标准语言,已远及山东等地。西周王朝全面普及雅言在《周礼·秋官·大人行》中有重要记述:“王制曰:五方之民言语不通,嗜欲不同,达其志,通其欲。”为此,王朝定期召集各诸侯国雅语推广人员进行语言文字教范和语音训练,统一通用文字和发音标准,以“达其志,通其欲。”秦朝征服岭南百越之后,雅言才为岭南部落通用,但仅限于外部交流,内部还是保留了百越土话。PS我是赞成保护粤语的,但也不必以诋毁其他方言的方法来进行。中国如此之大,所谓“十里不同音”,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方言和文化。所以我们要求同存异,既要保护好自己的方言和文化,也要学习好普通话,便于沟通和交流。毕竟都是中国人,要是最后只能用书面和英语来沟通,岂不是愧对先人“达其志,通其欲”之宏愿?

Atsuna 說...

謝謝賜教 (笑)
不過近年來香港掀起的反中(共)運動,恰恰就是因為在中共治下,並不允許和而不同,以行政手段欲圖消滅各地的本土文化和方言,香港不想廣東話落得和滿州語的同一個下場啊。

Unknown 說...

謝謝你的回覆。

其實滿洲語與粵語有本質的不同,滿洲語在語言學上,屬阿爾泰語系,是多音節語言。阿爾泰語系下分為突厥語族、蒙古語族及通古斯語族。滿語屬通古斯語族。而粵語只是漢語的一種方言,書面寫出來,幾乎可以與普通話做到無障礙交流(小時候就是通過讀粵語歌詞開始瞭解粵語的,黃霑、林夕是我的大愛)。再者,滿人入關之前,語言文化十分落後,根本不能適應中原的文明。滿洲語的消亡,是滿洲人主動做出的選擇,就像非洲的土著主動選擇英語與法語一樣。要知道,就連清朝的皇帝,也是熟讀四書五經,用漢字寫詩詞、改奏摺。到了晚清,儘管政府努力保護滿語,但連皇族都不會使用滿語交流。據我看過的史料,慈禧太后就幾乎完全不通滿語。

對於目前普通話的強勢,我也有所憂慮。在家鄉的大城市,小孩從幼兒園就開始學習普通話與英語,家長爲了小孩能說一口標準的普通話和英文,增加日後就業競爭力,在家裡也很少用方言交流(我母親是英文教師,小時候試圖在家裡與我用英語交流,後來被我頑抗拒絕)。相比內地,據我感受,香港在保護粵語方面做得還是很好的,英語口語也普遍很流利。反而是普通話水平較差,有時候課後也會被迫和本地同學用英語溝通。

最後,我覺得不是中共“欲圖消滅各地本土文化”,而是中共欲圖加快經濟發展,便於溝通,所以大力推廣普通話,加上家長望子成龍的急功近利,某种程度上造成了“消滅本土文化和方言”的后果。

Atsuna 說...

誒?大陸也流行這個啊? 說實話,香港人習慣口裡裡有一兩個英文我覺得ok, 不過煞有其事只和小朋友說英語就很別扭啊.......(而且很多香港家長又不是native speaker, 本身的發音都有問題......=____=)

但聽說有很多上海的小孩都不會說上海話真的嗎? 但照理說,他們的族群意識很強啊?

關於普通話, 其實我的也很普通 (笑)如果可以選的話, 我會說英語而不是普通話, 那不是賣國或愛show off, 而是那種語言表達能力較強。香港人從來都說經濟經濟動物,那一種語言可以幫助升學找工作就會一窩蜂去學,從前只要英文好就有好前程,所以沒有多少人會普通話,但97後已經比較多人會說啦 (當然比起從小就用普通話的內地人,香港人的還是蹩腳得很啦)。不過相信我,比起五、六十歲的人,年輕一輩的普通話已經「很不錯」了 (笑)

Unknown 說...

我有一位上海的同學,平時和家裡打電話的時候,上海話裏面夾雜著很多普通話,連我這個北方人也能聽個半懂。我曾經問過他,他告訴我上海方言如今也式微了,很多年青人根本說不來純正的上海話,反而唐英年的上海話還算是比較純正(笑)。上海人的族群意識是比較強的,但由於經濟發展的原因,大量外省人才湧入上海,正宗的上海人反而日益遭到排擠。這位上海同學曾經告訴我,正宗的上海人反而是郊縣和周邊農村的居多,至於陸家嘴CBD里面的,則大多數是外省的青年才俊。聯想到香港愈演愈烈的排外情緒,大概也是可以理解的。

另外,現在不止香港人是經濟動物,內地由於過去窮怕了,現在更是演變成經濟巨獸(behemoth)。加之意識形態破滅后,內地人思想混亂,又無宗教信仰,故而更加實用主義。這直接導致對英語的崇拜和對方言的摒棄。自己尚且做不到保護語言傳統,反而以“愛國”的理由來要求香港人學習普通話,豈不是貽笑大方。

不過,基於便利交流的目的,我還是希望香港人可以多學一點普通話的。這樣才能夠相互理解,減少矛盾。否則,香港人就只知道“文化鳳姐”孔慶東,大陸人只知道“國師”陳雲,互相的猜疑和矛盾就很難化解了。